「本文来源:吉林日报」本报记者曾庆伟我省蜂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蜜源优势、服务优势和品牌优势,但仍然存在抗风险差的弱势。如何推动蜂业可持续发展?又需要走一条怎样的发展之路?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独自面对市场的经营者“今年小年花少,要靠天吃饭,38箱蜂预计能有斤蜜。”蜂农孙清森经营的细鳞河蛙源林蛙养殖场,位于长白山区露水河林业局西林河林场,面积公顷。建场27年,他持续多年养蜜蜂,去年还养着箱蜜蜂,出于利润太少的考虑,今年主采蜜中精品的椴树蜜和百花蜜的蜜蜂减少了。“蜂蜜零售每斤25元;雇一个师傅,每月工资元。”去年孙清森夫妻二人一直守在山上,“养蜂多少这要根据年头和个人能力,我不以它为主。”我省养蜂户多户,养蜂35万群左右,按蜜源基地的分布区域形成了专业养蜂和兼业养蜂,定地养蜂和转地养蜂等生产经营形式。专业养蜂约占55%,约多户,一般饲养80-群,少数-群。兼业养蜂者占45%,约2多户,兼业蜂场一般养蜂在80群以下。我省养蜂者40%为定地饲养,50%为短途小转地饲养,5%为长途转地饲养。每年外省进入我省放养的蜂群20-30万群。进入7月,周柱成养蜂场专业养蜂人周连玉就要开始通过现场摇蜜等方式促销了。他是有着23年养蜂经验的老把式,多年来,在丰满区养蜂研究所的指导下,通过选育不易得病、产量高的蜂种,进种之后优中选优,每年培养蜂王,已发展蜜蜂箱,他儿子周柱成有蜜蜂箱,二人每年每户收入达20万元以上。近年来,他看到各自为政卖蜂蜜有个弊端,就是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平衡市场需求很难兼顾,因此只要有和企业抱团发展的机会,特别是应对价格波动的办法,他都想尝试。为啥?因为蜂产业与别的行业不同,蜂农与农民一样要靠天吃饭。“采椴树蜜的20天,个别情况才会是丰收年。”周连玉说,到花期要不下雨,之前则要多下雨,这样水分才充足;开花不下雨,蜜蜂才能出去采蜜。蜂出去了,如果花是大小花,而且很快就谢了,就会亏本。想通过卖个好价钱,平衡一下,但市场却不受个人左右。价高时欠收,大丰收时价低。如果蜂蜜能在价高时迅速出售,在价格走低时,有个冷库储存一下,等到价格恢复后再出售,这样才能少受损失。“这样的事光靠个人之力很难办到,这早晚都得有个平台。”构建现代蜂业产业体系养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现代化蜂业产业体系,依托长白山资源优势,转变蜂业发展模式。省蜜蜂科学研究所一直在探索。在省内已组织蜂业技术培训人数累计达1万余人次,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83人次。在脱贫攻坚上,蜂业崭露头角。年,在全省蜂蜜欠收,其他养蜂户基本绝产的情况下,该所扶持的柳河县柳南乡金苍村2户贫困户每箱蜂收入元,加上蜜蜂分群,每户收入当年达多元。实现了当年脱贫。年,他们11次深入柳河县安口镇长安村进行养蜂科技扶贫,5户养殖户户均增收2.5万余元。此外,他们还在汪清县复兴镇建立养蜂示范基地,在龙井市老头沟镇永胜村派出工作队,通过示范和扶持,实现了养蜂脱贫目标。脱贫攻坚,养蜂业效果显著,得到致力于推介我省农特产品的省供销社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