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下午茶(二)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苏东坡传》《苏东坡新传》《苏东坡的下午茶》《苏东坡的朋友圈》《苏东坡传:用爱和欢喜的方式过一生》《苏东坡传: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传: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评传》《苏东坡传》《作个闲人:苏东坡的治愈主义》《宋茶》《幸会!苏东坡》《心安即是归处》《正是橙黄橘绿时》《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来自推荐书籍。
作家李开周以宋代茶道为主题,著作《宋茶》一书,对宋茶概况、采茶、做茶、喝茶、宋茶的源流和演化、茶典的释读进行了科普。
宋朝人过日子,离不开茶,以至于老百姓把素菜馆叫作“素分茶”,将小费称为“茶汤钱”,管日常饮食叫“茶饭”,并给酒店服务生取了一个相当高大上的名字——“茶饭量酒博士”。
李开周以苏东坡请我们喝茶为例,详细介绍了宋茶的喝法。我们落座以后,苏东坡会拆开一个小纸包,拿出一块小茶砖,用小镊子夹起来,在炭火上烤一烤,用锤子敲开,用碾子碾碎,用石磨磨成粉,再用细纱过滤一遍,将茶叶梗和较大的颗粒滤掉,只留那些最细的茶粉。
他把茶粉放进一个黑黝黝的大号茶盏里,倒进去一点沸腾的开水,再用一根仿佛小扫把一样的东西轻轻搅拌,将茶粉搅成茶糊。然后他继续倒入沸水,用那根小扫把继续搅拌,直到浓稠的茶糊渐渐散开,沸水与茶粉水乳交融,茶盏里的泡沫越来越多。他不时停下来,续入更多的沸水,继续搅拌,偶尔敲击。
20分钟过去了,苏东坡还在搅拌。就在你我都等得不耐烦的时候,他终于停下来,用勺子把茶盏里的茶汤和泡沫分出来,分进两个同样黑黝黝的小号茶盏里,再分别端给我们,请我们品尝。
你端起茶盏,小啜一口。绵柔、细滑,茶香十足。这茶没有苦涩的味道,茶香中透出一丝清甜。
苏东坡从纸包里拿出的那块小茶砖产自建宁府建安县,也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建瓯[ōu]市,那里是宋朝贡茶的主要产区。他用来搅拌茶汤的那个黑黝黝的茶盏叫作“建盏”,也是建瓯烧制的,因为茶盏内壁上遍布着细密的纹路,仿佛兔子的毛发,所以又叫“兔毫盏”。
▲提梁壶,图片来自网络
苏东坡在宜兴有过短暂的停留,据说为了喝好茶,自己设计了一种茶壶,叫“提梁壶”,也叫“东坡提梁壶”,灵感来自灯笼的形状,还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刻在茶壶上。
苏东坡搅拌茶汤时使用工具叫作茶筅[xiǎn],他用茶筅搅拌茶汤的整个过程,在宋朝叫作“点茶”。苏东坡为什么要花20分钟去点茶?为的就是让茶粉更加均匀地与水交融,为的就是让茶汤泛起足够浓厚足够细密的泡沫,这样喝起来口感极佳。
▲抹茶偏绿,宋茶偏白,图片来自《宋茶》一书
日本抹茶道也是把茶叶磨成粉,再用茶筅打出泡沫,很像宋朝的喝茶方式。然而抹茶跟宋茶是有根本区别的,日本人使用的茶筅和茶盏也都跟宋朝大不一样。
宋朝做茶的工艺别具一格,既不同于现代任何一款茶,也不同于日本抹茶。宋朝人推崇极嫩的茶叶,所以采茶极早,往往在惊蛰之前就开始采摘,并将尚未绽开的茶芽视为上品。采得茶芽,不炒也不晒,直接上锅蒸。蒸透以后,再用工具榨去水分,在石臼里捣成茶泥,用泉水反复漂洗,再放进模具里按压成型,最后用炭火焙干,包装上市。
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茶工作于惊蛰。”黄儒《品茶要录》云:“茶事起于惊蛰前。”赵汝砺[lì]《北苑别录》云:“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遇闰则反之,以其气候少迟故也。”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宋茶制作中的榨去水分、捣成茶泥和反复漂洗的过程叫作“研膏”,目的就是尽可能祛除茶叶里苦涩的成分。可见,宋茶不是炒青茶,而是蒸青茶,蒸青之后还要研膏。用真正的宋茶来点茶,茶汤泡沫细密持久,茶汤味道清香微甜,绝对不像抹茶那么苦,正是因为做茶时有研膏的环节。
据史料记载,至少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上流社会已经有了喝茶的风气。到了唐朝,茶圣陆羽那本《茶经》问世,喝茶之风上升为茶道。
《茶经》记载,唐朝人喝的茶也是蒸青茶,也要磨成粉末,用沸水调和。但是,唐朝人做茶没有研膏环节,所以茶味较苦。
唐朝人喝的是“煎茶”:把茶叶焙干,碾碎,筛成粉末,撒到锅里,咕嘟嘟烧开,喝那锅茶汤。这锅茶汤很香,但也很苦,简直像药汤。为了减少苦味,或者说为了压制苦味,唐朝人会往茶汤里放盐、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结果又把药汤变成了菜汤。
现代人喝的是“泡茶”:把茶叶放到茶壶或者茶杯里,用热水直接冲泡,泡好开喝,喝完把茶叶渣儿倒掉。跟唐朝的茶汤相比,现在的茶汤没那么苦,小口细品,舌底生津,回甘绵长,齿颊生香。
点茶之道,在北宋中叶发展成熟。宋茶比唐朝讲究,在做茶环节和品茶方法上都推陈出新,变得更加精致、更加繁复。
宋朝士大夫盛行斗茶,也就是进行点茶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参赛者自带茶粉,各自点茶,看谁打出的泡沫更细密、更持久。
宋朝还流行一种叫作“分茶”的茶道。所谓分茶,并非将打好的茶汤分给别人,而是想办法在雪白的泡沫上面制造图案。入门级别的分茶方法是使用小竹棍儿蘸茶粉,直接在泡沫上面写字或者画画,有点儿像咖啡拉花;更高级的分茶则是提一把水壶,往茶盏里浇注细细的水流,让水流激发泡沫,从而形成不断变幻的画面。这种表演又叫“茶百戏”。
这种茶风从宋朝兴起,在元朝仍然存在,可是到了明朝初年,平民皇帝朱元璋登基,竟然用一道圣旨来废除宋茶。朱元璋认为,蒸青研膏劳民伤财,斗茶和分茶玩物丧志,所以他禁止制造蒸青研膏茶,下旨推广炒青和泡茶。朱元璋废除了宋茶,开始普及现代中国人比较习惯的炒青绿茶冲泡法。
我们再来看看制造工艺。现代制茶工艺有“萎凋”和“发酵”两个环节。按照萎凋和发酵的程度,我们可以给茶贴上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青茶等标签。
绿茶是不发酵茶,例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日本煎茶、台湾三峡碧螺春。
红茶是全发酵茶,例如安徽祁红、河南信阳红、福建金骏眉、四川马边功夫、印度大吉岭红茶。
青茶是半发酵茶,例如岩茶、铁观音、潮州凤凰单枞、蒙顶罗汉沉香、台湾冻顶乌龙。
黑茶是后发酵茶,例如云南普洱、陕西茯茶、安化黑茶。
白茶跟绿茶一样同属于不发酵茶,但是做白茶需要长时间的萎凋,在萎凋过程中存在着轻度发酵,所以有时候我们又叫它“轻发酵茶”。
黄茶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发酵和萎凋,生产工艺跟绿茶更为相似,但是它比绿茶多出来一道“闷黄”的工序: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包裹或者堆积起来,盖上湿布,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闷黄的时候自然也有发酵现象,所以黄茶也可以归类到“轻发酵茶”或者“微发酵茶”的行列中去。
按照上述分类,李开周认为宋茶只能是绿茶大家族当中的一员。为啥?第一,宋茶生产没有发酵环节;第二,宋茶也不需要经过萎凋。
要做绿茶,必须杀青,也就是通过高温来蒸发新鲜茶叶的水分,破坏氧化酶的活性,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还能去除一部分青草气,促进茶香的形成。
杀青有三种方式:
一、晒青,把鲜叶放在阳光下照射;
二、炒青,把鲜叶放到热锅里翻炒;
三、蒸青,利用蒸汽来杀青,把茶叶蒸软,然后再进一步加工。
如果按采摘季节分类,有春茶、有夏茶、有秋茶,还有冬茶。
如果按茶叶采摘时的生长形态分类,又可以分成叶茶和芽茶:用已经舒展开的茶叶做的茶为“叶茶”,用尚未舒展开的茶叶做的茶为“芽茶”。大宋贡茶以春茶和芽茶为主。
宋茶有三等:草茶、片茶和蜡茶。
《宋史·食货志》:“茶有二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实棬[quān]模中串之。”
散茶在宋朝又叫“草茶”,生产工艺比片茶简单多了,只有蒸青和烘焙两道工序,既不需要入模紧压,也不需要榨去苦汁。因为散茶加工起来简单,所以售价比片茶便宜。
入模紧压的茶叶加片茶(砖茶),片茶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高档片茶叫作“蜡茶”,比普通片茶要贵得多。蜡茶其实也是片茶,但是这种片茶选料更精,生产环节更多,常常还要掺入龙脑、麝香等名贵香料,使茶砖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油光,好像打了蜡一样,故名“蜡茶”,讹称“腊茶”。
苏东坡比陆羽幸运,因为他出生在茶道盛行的宋代,喝到的茶远比陆羽要好。
熙宁九年(年)暮春,苏东坡登超然台,作《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陈鹏在《苏东坡的下午茶》中提到,于苏东坡而言,酒是他逃避现实的最佳道具,茶则是他通往精神世界的幽径。假如说,酒是他忠直不二的男性好友,茶则是他滚滚红尘里的红颜知音,因为“从来佳茗似佳人”。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年冬季,新冠肺炎迎来第一波高峰期,“围炉煮茶”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消费新方式。一个土陶小泥炉,一张铁丝网,一壶沸腾的红茶,一团燃烧的炭火……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晚清近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写的《围炉夜话》,与明人洪应明写的《菜根谭》,陈继儒写的《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有时间,大家可以好好读一读,读后令人神清气爽。
未完,后续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