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古诗源于文化不自信
上海市今年新学期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删除了原有的八首唐诗,与此同时,却将《天路》《蜗牛》等歌曲纳入了教材。该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改革的总目标是减负”,是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习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回应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对此有褒有贬,褒者说这是教育方式的“改革”,但不以为然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说:“上千年检验下来的韵文,要比编造出来的假童话或假的励志故事好得多,绝不能遗忘中华文化中最宝贵的东西。”还有人说:诗歌是传统文化集大成者,小时候即使不懂古诗,但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趁着年少记忆好,多背些古诗真的能多受点熏陶。更多的家长表示,(古诗)不可轻易退出课堂。
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当然有权力进行所谓“教改”,修订学生教材也是职权范围之内的事。问题是怎么改,改什么?中国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耸立在数千年悠悠文脉中的巍巍高峰。这是毫无疑问的,大概没人狂妄到要去贬低她,因而上海“教改”也仅仅是打着“减负”旗号,而不是说古诗不值得小学生学习。可是一转背就加进去了流行歌曲,这似乎不是减负的问题。流行歌曲可能让孩子们喜闻乐见,可古诗更加朗朗上口,而且已经流行千百年了。这样一加一减,删古诗的人内心活动就昭然若揭了。
如果要进行所谓“减负”,甚至连歌曲一类的功课也可以不学,但这显然是*气的话。在我们传统或现实世界中,孩子就应该接受教育,不管是学习文化知识还是为人处事,都有许许多多东西需要学,而学习终归是一件需要付出体力和智力的事情。根据小孩子的习性,当然可以寓教于乐,可难道唱歌是“乐”学古诗就不是“乐”了?这得看怎么想了,说到底就是对对古诗的认识问题,再往延伸里头说一下,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不可否认,今日的上海是当今中国经济活力最强的城市,这样说恐怕“之一”都不需要添加。不过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不是说什么都好,比如说到“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上海就有些底气不足,因为*土高坡随便抓一把泥土捻捻没准就有国宝级文物出土,而上海地界就是用钻机去钻,恐怕得到的也仅仅是淤积的泥沙,因为在中国能谈得上遗留珍贵文物级别的年代,“上海”整个还在海水之下。最近听说上海考古界在狠劲“考古”,期望使上海跻身文物大市行列,其他地方的文物工作者有些愕然,继而又有些不屑,因为上海考古出来说自己也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依据却是从松江等区县找来的证据,于是人们就有些嗤之以鼻,因为松江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属于江苏省管辖。
不过我对此还是表示理解的,一个附庸风雅的人再讨厌也比满口金牙的暴发户让人觉得可爱一点。一个人文化不太高的人,在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很有文化并花钱包装,总归不是坏事,而且值得尊敬。
做人有时候挺怪的,比如咱没钱的人,对待财富不外乎有两种态度,要么拼命挣钱使自己成为富人,要么对金钱大肆贬低、排斥以彰显自己清高。我以为上海教育主管部门删改小学生课本,排斥古诗的心态大抵如此。赞